5月21日,示范性軟件學院二十周年建設成果交流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為“從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看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37所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師生代表及合作企業代表240余人參會。
據介紹,軟件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人才。要實現軟件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迫切要求加快軟件人才的培養。根據國務院文件精神,2001年12月教育部與原國家計委批準35所高校成立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2003年增至37所,2014年經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準成立示范性軟件學院聯盟,秘書處設在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
經過二十年改革與實踐,37所示范性軟件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促進軟件產業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驅動,提出了“育人為本、能力為重、面向產業、走向世界”的教育理念,創建了“人才培養新目標、課程設置新機制、師資隊伍新結構、實踐教學新體系”的“四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了“產教深度融合、專業交叉融合、中外協同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養途徑,創建了支撐和引領產業發展的高層次軟件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一大批教學改革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長張堯學表示,示范性軟件學院二十年來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軟件人才培養制度之路,從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到設備投入、獎學金設置、學生實習,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工作。他希望,示范性軟件學院聯盟和軟件學院能夠團結起來,進一步凝練和總結軟件學院的辦學模式,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王啟明回顧了示范性軟件學院的創建和發展歷程,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實驗區,示范性軟件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摸索出了中國式的軟件人才培養新范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廖湘科表示,示范性軟件學院肩負著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使命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堅持立德樹人,堅持產教融合,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軟件工程教育教學改革和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呂衛鋒強調,示范性軟件學院是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先行者,更是新工科的探路者。經過二十年的建設歷程,積累了豐富的改革經驗和案例,至今已累計為我國軟件產業培養了數十萬的專業人才,為軟件產業的高端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主題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孫家廣、徐曉飛教授分別作了《示范性軟件學院初創與發展》《示范性軟件學院辦學經驗及其給新時代新工科建設帶來的啟示》兩個高質量報告。
孫家廣回顧了示范性軟件學院創立的艱難歷程及在建設過程中的創新性舉措。學院強調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學生就業率高。他希望,在示范性軟件學院未來的辦學道路上,攻堅克難,再創佳績。
哈爾濱工業大學原副校長徐曉飛闡述了示范性軟件學院成立的背景和初心。根據教育部文件要求,示范性軟件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運行體制等方面改革創新,滿足國家軟件產業發展對高素質軟件人才的需求。示范性軟件學院的辦學理念、教學模式、師資隊伍、質量保障體系等經驗可以應用于新工科的建設,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啟示。